失眠,为何不能吃安眠药?
我们可能怀疑过,
失眠是不是一种病?
其实不止我们,医学专家也讨论过这个问题。
20世纪80年代早期,睡眠医学刚刚开始发展,非常普遍的一种说法是「
失眠是一个症状,而不是一种疾病
」。但经过20多年的睡眠研究和睡眠医学发展之后,医学专家确定,
失眠症被认为是疾病分类学中一个明确的疾病。
既然是病,在我们根深蒂固的意识里,「有病就吃药嘛」,可对于睡眠,为何专业的医生都不推荐使用药物呢?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大家非常避讳的安眠药,是怎么一回事。
催眠药物怎么用?
目前我国和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,有部分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、褪黑素激动剂(雷美替胺)、抗抑郁药(多塞平)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,此外,还有一些抗精神病药和褪黑素也在临床上使用,
它们虽然作用于不同的脑神经,原理也不同,但最后产生的效果却都一样,就是能让你睡着,
仅此而已
,然后呢,有治疗效果吗,没有。
安眠药的用法和剂量是根据病情和年龄做细分的,
有的适合年轻患者服用,有的适合女性患者。
有的适用于入睡困难,有的适用于睡眠维持困难。
像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就对年轻患者更适用,
其中
佐匹克隆
的
半衰期约5h,就适用于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。
右
佐匹克隆
的半衰期要长一些,在6~9h,除了适用于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之外,还适用于早醒的患者。而
唑吡坦
的半衰期只有2.5h,就只适合于入睡困难的患者。
了解到这里,我们就能理解,为何催眠药物不在药店出售,而必须是医生开具。当然,还有一个因素,有人用它自杀。
催眠药物的副作用
其实除了不会用之外,
催眠药物
之所以不被推荐治疗失眠,是因为除了口苦、
眩晕、幻觉、嗜睡
等这些副作用之外,
它们对身体的伤害是破坏性的。
伤害记忆、使深睡眠减少、成瘾。
还会增加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,停药后,可能出现戒断症状,失眠反弹、焦虑、头痛,恶心。
催眠药物就毫无用处吗?
客观来讲,当然不是,催眠药物虽然有这么多副作用,但依然存在,必然有它的理由。
比如在条件受限,不能进行其他治疗时,可短期为失眠患者缓解痛苦,简单来说,可救急。
在《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》中,明确了安眠药的用法:
用药遵循最小剂量给药,按需、间断、非连续给药,如果第二天有重要工作或事情时才服用药物。
安眠药历来,因为很多人用它自杀,被蒙上一层阴影,看过这些资料之后,感觉更绝望了,即使失眠也不敢吃啊,有副作用,还不根治。如此一来,患上失眠难道就无药可救了吗?
药,还真的没有推荐的,但是办法有,而且还不错。
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-I
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?
先说说它的来头吧。
CBT-I
最早起源于美国,是一种心理疗法,
能帮助患者减少对失眠的担心、焦虑,通过认知重构,重新建立更加正确的、合理的对睡眠有帮助的想法和信念。
CBT-I
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,非药物治疗失眠最有效的方法。
美国在2016年将
CBT-I
列为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案,在国内,
《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》
第一条就说,失眠治疗主要原则是:
坚持病因治疗、认知行为治疗和睡眠健康教育。
看来,要彻底解决
「
想睡但睡不着、睡不好
」
痛苦,我们需要知道更多。
关于CBT-I更详细的知识,下周入眠 asleep会发布一篇专门的文章,欢迎关注。
版权声明: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本文参考资料:
陆林.《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止指南》
Michael L.Perlis Carla Jungquist Michael T.Smith Donn Posner.《
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
A Session-by-Session Guide》
正念冥想真的能改善睡眠吗?
为何别人喝几杯咖啡都没事,你喝一杯就失眠?
微信号:go
_asleep
长按关注:
asleep
帮助你管理睡眠节律,健康入眠
我就知道你“在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