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

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。根据
不同的评价标准,失眠症状或者失眠
障碍的现患率在4%~50%之间。
据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市中
的研究结果表明,中国内地成年人中
失眠患病率高达57%,工作人群中有65%
的人存在睡眠障碍,这个比例已远远超过
欧美等发达国家。而采用相对严格的
DSM-IV-TR诊断标准,在2003年北京市
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,普通成年人群中
失眠的患病率在9.2%。无论采用何种标准
和何种抽样方法,结果均显示失眠是一个
普遍的睡眠问题。
失眠常常表现为波动病程。
在1~10年随访研究中,成人的失眠持续率
大约在30%~60%之间,提示失眠病程
具有显著的持续性。而在另一方面,
这些数据也显示失眠在很大一部分人群
中在某一个时间点是(自然)缓解的。
失眠具有显著的病程波动性。有学者发现
 93.4%的失眠伴有白天功能损害患者在
过去12个月的每月随访中至少改变过一次
诊断状态,他们还发现3个月的期限可显著
提高慢性失眠定义的可靠性。关于中国人群
中失眠的病程转归数据较少。普通成人人群
和青少年人群的失眠发生率比较类似,
大约在6%。从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时期,
失眠的持续率较低,大约为15%;中年女性
和中年男性分别为42.7%及28.2%。
在广东农村中学生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,
失眠症状的1年持续率为41%,而新发病率
为16%。
失眠的危险因素都有哪些呢?
(1)年龄: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。
慢性失眠症状的现患率从儿童的4%,
青年成人的9.3%,增加到老年人的38.2%。
失眠随着年龄而增长的原因未明。
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,
机体内部的睡眠稳态下降。此外,
与年龄相关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,
也是失眠随年龄增长的原因之一。
(2)性别:失眠的现患率具有显著的女性优势,
女性的患病风险大约是男性的1.41倍,
该比率在>45岁人群中甚至增加至1.7倍。
2006年发表在SLEEP上的荟萃分析确定
失眠的女性优势存在于不同的种族及不同
年龄段的成人,证实了失眠女性优势的普遍性。
然而,对儿童(<12岁)的调查并没有发现失眠
存在女性优势。最近有研究提示失眠的女性
优势主要在青春期发育晚期或青春期发育后
得到显著的增加。
(3)既往史:先前曾经有失眠发作的人群的
新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5.4倍,所以
既往的失眠即使完全缓解,仍然是未来
失眠的危险因素。
(4)遗传因素:家系研究显示失眠具有显著
的家族聚集性。此外,有家族史的普通
人群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。
进一步的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
失眠的遗传度大约在30%~60%之间,
即失眠的发生原因大约有30%~60%
可归因于遗传因素。尽管如此,
除了严重的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
(Fatal Familial Insomnia,FFI)被确认
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、朊病毒相关的疾病外
,目前尚未发现与普通失眠发病明确相关的
致病基因。候选基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
可能与失眠有关,比如PER3 、
HLA DQB1*0602及5-HTTLPR等。
而全基因组扫描研究的结果提示神经可塑性
相关基因、应激相关基因、神经元兴奋性相关
基因等可能与失眠的发生有关。但是这些研究
结果均未得到其他研究的重复和证实。
(5)应激及生活事件: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
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,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
的维持因素。此外,应激事件的数目和持续
时间也是失眠新发病率的显著危险因素,
并且两者之间可产生协同效应。
(6)个性特征: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失眠患者
表现出某些个性特征,比如神经质、内化性、
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。
(7)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:来自亨利福特医院
的团队编制的福特失眠对应激测试反应量表
(Ford Insomnia Response to Stress Test,FIRST)
可用来评估在9种常见的状态下出现失眠的可能性,
得分高的人群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.3倍。
(8)精神障碍:大约有70%~80%的精神障碍患者
均报告失眠症状,而大约50%的失眠患者同时
患有一种精神障碍。因此,先前的观点认为失眠
是精神障碍的一个主要症状。但是越来越多的
研究发现失眠是精神障碍,特别是心境障碍和
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。一项综合了21份随访研究
的综合分析发现失眠症状可导致基线无抑郁症状
受试者增加2倍罹患重性抑郁障碍的风险;
另一方面,精神障碍的存在也是失眠新发病
以及迁延不愈的危险因素。
(9)躯体疾病: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
失眠症状,而失眠人群罹患各类内科疾病的
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。目前越来越多
的研究证实失眠可增加多种内科疾病:
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病风险。
这种情况在伴有短客观睡眠时间的失眠患者中
更为显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