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传统的方式:药物治疗
能助眠的药物有很多,哪些比较安全?
在《2017 年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》里有如下推荐:
首选短、中效的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(BZRA)(包括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)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(如雷美替胺)、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(曲唑酮、米氮平、氟伏沙明和多塞平),后者尤其适用于伴有抑郁和(或)焦虑症的失眠症患者。
不推荐抗癫痫药、抗精神病药作为首选药物使用,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和人群。
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、按需、间断、足量的原则。
用药还是有点儿复杂的
没错!
医生会根据病情对症给药,有的药针对入睡困难,有的延长有效睡眠时间,药量也有严格的要求,用药后没有改善或者副作用比较大,医生还会调整方案。
睡不着来一粒安眠药,最大的优点就是起效快,小小药丸一下肚,片刻之后就能入睡,副作用当然是有的,口苦、眩晕、幻觉、嗜睡,而且还会伤害记忆和深睡眠,但如果失眠程度严重,咨询医生后不得不吃,还是应该接纳,人生就是要接纳完美和不完美。
睡眠稳定,心态平和后,可结合失眠的认知疗法CBT-i治疗,逐步替代药物,在「入眠asleep」治疗的有服药经历的患者中,就有很多成功案例,通过指导后,戒掉药物自主入睡。
最彻底的方式: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
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-i,包含的其实不止一种疗法,它综合了睡眠卫生、睡眠限制、刺激控制、认知疗法,放松训练等疗法。
治疗宗旨:心理上不要把睡觉当成个事儿,行动上坚持做对睡眠有利的事。
采用CBT-i治疗失眠,优点很明显,无副作用,能治本,需要3~4周的时间去练习。
比如在治疗里,有一条是“不要在床上玩手机”,除了床,可以玩的地方有很多啊,只要新习惯形成,很多之前认为的难以坚持的行为其实都是下意识的,不费脑也不费力。
简单、低成本的治疗:光照疗法
光影响下丘脑控制视交叉上核调整昼夜节律,也影响松果体分泌褪黑素。
光照疗法在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和失眠上,有较好的疗效。
早晨光照会使生物钟节律提前,缩短入睡潜伏期,傍晚光照会使生物钟节律延迟,治疗还没到点就困的节律紊乱。
光照疗法的光源可以是自然光和人造光,自然光会因为天气原因存在差异,光疗设备可以保持光照的连续性。
光照治疗的疗效与光源性质、光照强度、照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,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是头晕、恶心、眼疲劳,想要发挥最大的疗效,需要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昼夜时相来确定治疗方案。
科技前沿: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
经颅磁刺激是以固定频率和强度连续作用某一脑区,改变大脑局部皮层的兴奋性水平,除了能改善睡眠之外,对抑郁症的治疗疗效确切,一般4~6周会看到效果。
常见的副作用有:局部疼痛、不适感。
头部或体内靠近头部处有导电金属植入的不能使用这个疗法。
临床上,失眠的物理治疗方法还有:脑电生物反馈和点疗法,另外,音乐疗法、电磁疗法、超声波疗法、紫外线光量子透氧疗法等都报道对失眠有效,但还需未来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。
全身都受益的疗法:运动疗法
运动能影响神经递质,比如增加了5-羟色胺,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,这些作用都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,从而改善睡眠。
除此之外,还有利于预防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症等运动不足的疾病。
大道至简,大家都懂的,但实际情况是,有失眠、抑郁症状的人,
不论是体力还是心理
都!不!想!动!
科学家们为此伤透脑筋,世界卫生组织把运动的标准一降再降,这不,最新发布的指南中,关于运动建议,翻译过来就是:
无论如何,动一动吧!!!
标准低得不能再低,实在跑不动,那就慢跑,还不行,那就快走,再不行,那散步也行啊,至于时间,您随意,挪一挪也比一动不动强,感谢操碎了心的科学家们。